• <td id="uqsuu"><option id="uqsuu"></option></td>
    <td id="uqsuu"><kbd id="uqsuu"></kbd></td>
  • <option id="uqsuu"><kbd id="uqsuu"></kbd></option><td id="uqsuu"></td>
    <xmp id="uqsuu">
  • <table id="uqsuu"></table>
    <noscript id="uqsuu"><kbd id="uqsuu"></kbd></noscript>
  • <table id="uqsuu"></table>
    品牌資訊
    唐代的音樂機構
    2022-10-10 22:51

    1.大樂署

    大樂署是唐代太常寺所管轄的音樂機構之一,根據《舊唐書·職官志》記載:“太常卿之職,掌邦國禮樂、郊廟、社稷之事,以八署分而理之……”,因此,大樂署兼管雅樂和燕樂。即“祭祀享宴”中的音樂。
    除此之外,太樂署還管理音樂藝人的訓練和考核,且管理制度十分嚴格。在《舊唐書·職官志三》就記載著太樂署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教習、考核制度:“凡習樂,立師以教,每歲考其師之課業為上、中、下三 等,申禮部。十年大校之,量優劣而黜陟焉。凡樂人及音聲人應教習,皆著薄籍,核其名數,分番上下。” 由此記載可以看出,大樂署中的考核, 不僅包括了學習音樂的樂人,同時還有教導學生的樂師。學員的學業考核也有規定的標準,如能夠學會 50 首難的曲調以上的人,才認為是完成學業。對于考核程度較差的樂人,則另有安排。《新唐書·禮樂志》載:“太常閱坐部伎不可教者,隸立部;又不可教者,乃習雅樂。

    image.png


    2.鼓吹署

    鼓吹署是唐代太常寺所管轄的音樂機構之一,其職責則為專門管理儀仗活動中間的鼓吹音樂,兼管百戲,乃是鹵薄與軍樂的官署。所謂鹵薄,即古代皇帝、皇后等皇室成員外出在其前后的儀仗隊,其規模也在數百人至千余人不等。
    鼓吹署演奏的音樂以“鼓吹樂”為主。鼓吹署中樂人音樂技藝的教習,不如太樂署難度大。所以有大樂署不能完成學業者,調至鼓吹署學習大小橫吹之說。

    image.png


    3.教坊

    教坊是唐宋元明時期宮廷內管理樂工培訓與表演俳優、雜技、歌舞、百戲等的機構。《新唐書·百官志》載:“武德后,置內教坊于禁中。武后如意元年,改曰“云韶府”,以中官為使”。由此可知,唐高祖在建國初年就于禁中設立了內教坊。唐初教坊,其目的是為皇帝提供娛樂性歌舞表演,屬內廷管理的音樂機構,沒有專職的教坊使,在編制上仍隸屬于太常寺。唐玄宗即位不久,因其喜好音樂歌舞,相當重視教坊這一宮廷樂舞機構,大大擴展其編制。玄宗二年,共設五處教坊:除在宮中蓬萊宮側設內教坊之外,又在長安城內設左教坊與右教坊,掌管“徘優雜技”的表演。在洛陽城內亦設有左、右教坊,并且由于長時期的歌舞傳教訓練,還逐步形成了“右多普歌,左多善舞”的傳統。這五處教坊均由皇帝直接委派內監擔任教坊使,不再隸屬太常寺。
    教坊集中了唐代歌舞人才的精華,其中樂伎分“內人”、“宮人”、“搊彈家”三類。第一類“內人”,是最受皇帝寵愛,專為御前供奉的樂伎。她們的技藝出類拔萃,在宜春院有專賜宅第,享有優厚的待遇;第二類“宮人”住在云韶院,其技藝遜于“內人”,身份地位也次之;第三類“搊彈家”是由平民女子入選宮中,主要學習琵琶、三弦、箜篌等樂器。唐全盛時,教坊有樂工近2000人。

    image.png



    4.梨園

    梨園是唐代宮廷訓練樂工的機構之一,唐玄宗于開元二年在內廷設立,因設于禁苑附近的梨園而得名,以演習法曲為主。“法曲”是用于佛教法會的一種純音樂形式。《新唐書·禮樂志》載:“玄宗既知音律,又酷愛法曲,選坐部伎子弟三百,教于梨園。聲有誤者,帝必覺而正之,號皇帝梨園子弟。”
   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梨園是唐玄宗在宮廷中親自組建的一個音樂團體,其行政編制上仍屬于教坊。具獨立行政編制的音樂機構。
    梨園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培養演員又兼負演出的綜合性的皇家音樂、舞蹈、戲劇學院。唐玄宗任校長。唐玄宗對待這三百人的樂隊,可謂專注之極,并且還親自“教于梨園”,足可見玄宗用心之專,唐玄宗作曲后常將曲子交由梨園演奏。安史之亂后,唐宮廷音樂機構縮減,至唐代宗朝大歷十四年,歷時65年的梨園就此解散。



    唐代的音樂機構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地位上,堪稱歷代之最。其背后映射出的唐代高度繁榮的音樂,是我國音樂史上不可撼動、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
    欧美呦交